第217章 天下骤变
陆九带回来的消息虽然骇人,但毕竟也是道听途说,不确不实,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各地的建设与镇虏军的训练上去。迁民一事李信基本上是撒手不管的,全部由毛维张一力协调,竟然也井井有条,没出半点纰漏。他的精力则全部扑在军队的组建与训练上。
经过扩张与原有军卒的整合,总计两千人的火枪营与长枪兵最终以一比一的比例确定下来。火枪兵的人数远远少于预期,当然,这不是火枪产量不足导致的,最终原因是,训练一名合格的火枪兵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以现有条件来说,能达到千人之数已经是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所能取得最大妥协的极限。
镇虏军自成军以来便以训练队列和纪律为基准,虽然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由于是上有所好,很多地方卫所在训练时也有样学样的搞起了队列,而新兵又是在地方卫所中择优选拔出来的,这无疑为新兵的训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时人只重视武器的锋利与火力,实际上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相应战术,比如火绳枪,如果没有合适的战术那么就算拥有上万人恐怕也仅仅是拿着烧火棍的农民而不堪一击。
与此同时,随着人数的增加调度便成了首要问题,而明军编制并不适合李信所编成的战术,因此他便偷了懒以近现代编制做了改进。
为此,李信还专门搞了战术演习,作为炮兵教官以及最资深炮兵的海森堡自然带着自家训练的炮兵列席演习战斗。
诺大的演习场中,大大小小的哨子声有节奏的回响着,一二三四的口号此起彼伏,整个军队以百人为基本单位,其中一个火枪百人队与一个长枪百人队为一组,以五人纵深的横队做着各种稍显散乱的前进转弯动作。很快,原本只是一队队的横队开始聚拢变形,竟逐渐演变成了数个丁字阵形。
在场的原卫所军官都看着稀奇,口中啧啧称赞不已,心里却腹诽着这都是没用的绣花动作,到了战场上靠的还不是勇武?动作缓慢的换几个阵形,到时候别说打仗,就是逃跑也来不及呢。
而站在李信身后的海森堡一双眸子的瞳孔却猛然收缩,仿佛是看到了什么,而牵扯出了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东西。他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李信。
“将军阁下可曾去过下官的家乡?”
海森堡所指的家乡自然是欧洲,这个问题也让李信小小的牵扯了一下回忆,他前世之时的确去过欧洲,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却从未去过,于是断然摇头。
“将军阁下这阵法可有名目?”
海森堡紧跟着又追问。他的脸色阴沉的可怕,自家父兄便是惨死在这种战阵之下,家族也因此而败落,这是他永远不可触及的痛处,李信所编成的战阵则狠狠戳了一下这里,唤醒了他一直不愿提及的往事。
古斯塔夫方阵!
李信差点就脱口而出,但他刚刚说自己从未去过欧洲,若是说了又如何自圆其说呢?便只好解释这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至于名目却还未想好。
“将军阁下,在下官的家乡,有一个叫古斯塔夫的国王所改进的方阵与之几乎是一模一样。那个国王被当世视为战神,如果将军阁下与他不谋而合……”
言下之意,不说自明。
李信暗道惭愧,他不是故意如此抬举自家的。而海森堡却似乎陷入了一片缅怀之中,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在对李信诉说。
“不知道帝国现在如何了,有没有挡住北欧海盗的兵锋,一场打了几十年的战争,还能分出输赢么……”
李信对欧洲历史不甚了了,隐约能猜出他说的北欧海盗就是古斯塔夫二世,但是他和海森堡显然都不知道古斯塔夫早在公元1632年的11月份便已经战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吕岑。而且,虽然古斯塔夫战死,他的军队仍旧凭借着过人的战斗力而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而海森堡想必是在1632年也就是崇祯五年之前离开欧洲前往东方的,现在已经是崇祯十二年的春天,他手指着面前正变幻阵形的镇虏军。
“就是这种方阵,让帝国联军吃尽了苦头,将军阁下的方阵与其一般无二,当能横扫东方大地也未可知。”
李信心道能不一样么,自己前世那些战争军史的资料可不是白看的,至少是在样子上肯定与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阵会保持高度的一致。
并且,李信此前对镇虏军编制的改革就是以方阵为中心进行的。他此前也考虑过近现代编制那种军事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但那毕竟是以散兵为中心而演化出来的,对于这种还略显古老的方阵显然是不尽合适的。
李信首先将总计2000人的军队分成了20个百人队,其中火枪百人队10支,长枪百人队10支。然后以此为基础,一个百人队为一排,其中火枪排与长枪排合二为一队,战时分列左右,火枪排负责远距离打击,长枪排则负责肉搏。并且长枪排的长枪也做了相应的改进,由原先的两丈余改为一丈,以适应机动性与灵活性的需求。
一支完整的方阵则由三队,也就是三支火枪排与三支长枪排,外加一个补充排,通常为火枪排,共计七排所组成。而这以七排所组成的方阵则合为一营。整个镇虏军2000人可以大致分为三营,组成三个方阵,则合为一旅。
先前派去朝廷报功的程铭九与顾十四早已相机返回,分别被任命为第一营营官与第二营营官,第三营人则少了一个排作为预备营,营官则是在阳和卫的新军中选拔而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镇虏军必须有铁一样的纪律,否则用东方话来讲,他们还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话说的很不客气,却一针见血,海森堡训练炮兵时便以严苛著称,甚至还有人受不了愤而出走,但终究是大浪淘沙,能够坚持到底的都是精华与精英。而事实上,经由海森堡所训练的队列,的确要比其他人所带出的队列要齐整了不少。
阵形演练完毕,炮兵营作为一支独立力量华丽登场,在李信的改进的编制中,炮兵的级别很高,不再从属于任何一直步兵或者骑兵,而是单独成军。
经过此前的准备,现在海森堡麾下的炮营已经拥有六磅炮十门,八磅炮六门,十二磅炮两门。这些都是铁厂出铁以后加工赶制出来的,虽然性能与耐用性上不得而知但总算是城了规模,据说在十二磅炮上还使用了一种新的防炸膛技术。
令旗麾下,所有大炮分队形排开,同时开火,一瞬之间,作为演练场的整个山谷都回荡着震耳欲聋的炮声,经久不绝。一轮之后,火炮手开始清理炮膛重现装药装弹,再次发射,一连射了九轮直到炮体发红这才停手。
那些一开始对这种花架子都不以为然的卫司衙门官员们都被深深的震撼住了,大炮齐射在听觉和视觉上所产生的威慑力实在是大大出乎想象,再看远处原本齐整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圆坑。
由于训练时日尚短,还有出于安全考虑,火枪营便没有进行实弹射击,只是将各种战术动作都进行了三遍这才罢手。不管怎样,这次演习之后三卫所有官员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有了李信组建的新军,便可与打草谷的鞑子一较长短,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是,接下来局势变化之大之快,让所有人包括李信都目不暇接。
到了三月底,朝廷传来消息五省总督洪承畴正式调任宣大总督,接着便是太原陷落的消息被证明不属实,但流贼的确已经围困太原半月有余,并且平阳,潞安等地也的确也已经被流贼攻陷洗劫,举朝震惊。于是崇祯皇帝再次下令,内阁大学士杨嗣昌总督保定、山西、河南军务,河南巡抚李仙风,总兵左良玉皆为其调遣。
四月初一,杨嗣昌大军起行,太原陷落,晋王自尽殉国的消息便已经传到了京师,崇祯皇帝大惊之下,在文华殿当场失声痛哭。抱怨臣下,说在去岁流贼不是都被剿灭殆尽,该投降的投降,该逃命的逃命,怎么如今突然又声势陡起,大有爆发而不可遏制的趋势,于是又打算调孙承宗南下主剿,被大臣苦劝这才作罢。
得到太原陷落的消息之后,整个大同府亦是惊惧不已,太原陷落,便等同于大同已经直面叛军,但经过一连几次鞑子入寇,大同府已经虚弱的不行,几乎所有能战之兵都在去岁与建奴一战中损失殆尽。
初二,大同镇总兵王朴带着由京畿一带招募的三千新兵抵达大同府城,大同人心这才稍稍安定。中使高时明更不敢提回京之事,愁的一半头发都白了。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流贼一路高歌猛进,已经直抵代州。代州属山西都司振武卫,北面紧挨着大同府浑源州。更让李信揪心的是,一个让他牵肠挂肚的人还在代州。
经过扩张与原有军卒的整合,总计两千人的火枪营与长枪兵最终以一比一的比例确定下来。火枪兵的人数远远少于预期,当然,这不是火枪产量不足导致的,最终原因是,训练一名合格的火枪兵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以现有条件来说,能达到千人之数已经是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所能取得最大妥协的极限。
镇虏军自成军以来便以训练队列和纪律为基准,虽然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由于是上有所好,很多地方卫所在训练时也有样学样的搞起了队列,而新兵又是在地方卫所中择优选拔出来的,这无疑为新兵的训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时人只重视武器的锋利与火力,实际上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相应战术,比如火绳枪,如果没有合适的战术那么就算拥有上万人恐怕也仅仅是拿着烧火棍的农民而不堪一击。
与此同时,随着人数的增加调度便成了首要问题,而明军编制并不适合李信所编成的战术,因此他便偷了懒以近现代编制做了改进。
为此,李信还专门搞了战术演习,作为炮兵教官以及最资深炮兵的海森堡自然带着自家训练的炮兵列席演习战斗。
诺大的演习场中,大大小小的哨子声有节奏的回响着,一二三四的口号此起彼伏,整个军队以百人为基本单位,其中一个火枪百人队与一个长枪百人队为一组,以五人纵深的横队做着各种稍显散乱的前进转弯动作。很快,原本只是一队队的横队开始聚拢变形,竟逐渐演变成了数个丁字阵形。
在场的原卫所军官都看着稀奇,口中啧啧称赞不已,心里却腹诽着这都是没用的绣花动作,到了战场上靠的还不是勇武?动作缓慢的换几个阵形,到时候别说打仗,就是逃跑也来不及呢。
而站在李信身后的海森堡一双眸子的瞳孔却猛然收缩,仿佛是看到了什么,而牵扯出了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东西。他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李信。
“将军阁下可曾去过下官的家乡?”
海森堡所指的家乡自然是欧洲,这个问题也让李信小小的牵扯了一下回忆,他前世之时的确去过欧洲,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却从未去过,于是断然摇头。
“将军阁下这阵法可有名目?”
海森堡紧跟着又追问。他的脸色阴沉的可怕,自家父兄便是惨死在这种战阵之下,家族也因此而败落,这是他永远不可触及的痛处,李信所编成的战阵则狠狠戳了一下这里,唤醒了他一直不愿提及的往事。
古斯塔夫方阵!
李信差点就脱口而出,但他刚刚说自己从未去过欧洲,若是说了又如何自圆其说呢?便只好解释这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至于名目却还未想好。
“将军阁下,在下官的家乡,有一个叫古斯塔夫的国王所改进的方阵与之几乎是一模一样。那个国王被当世视为战神,如果将军阁下与他不谋而合……”
言下之意,不说自明。
李信暗道惭愧,他不是故意如此抬举自家的。而海森堡却似乎陷入了一片缅怀之中,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在对李信诉说。
“不知道帝国现在如何了,有没有挡住北欧海盗的兵锋,一场打了几十年的战争,还能分出输赢么……”
李信对欧洲历史不甚了了,隐约能猜出他说的北欧海盗就是古斯塔夫二世,但是他和海森堡显然都不知道古斯塔夫早在公元1632年的11月份便已经战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吕岑。而且,虽然古斯塔夫战死,他的军队仍旧凭借着过人的战斗力而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而海森堡想必是在1632年也就是崇祯五年之前离开欧洲前往东方的,现在已经是崇祯十二年的春天,他手指着面前正变幻阵形的镇虏军。
“就是这种方阵,让帝国联军吃尽了苦头,将军阁下的方阵与其一般无二,当能横扫东方大地也未可知。”
李信心道能不一样么,自己前世那些战争军史的资料可不是白看的,至少是在样子上肯定与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阵会保持高度的一致。
并且,李信此前对镇虏军编制的改革就是以方阵为中心进行的。他此前也考虑过近现代编制那种军事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但那毕竟是以散兵为中心而演化出来的,对于这种还略显古老的方阵显然是不尽合适的。
李信首先将总计2000人的军队分成了20个百人队,其中火枪百人队10支,长枪百人队10支。然后以此为基础,一个百人队为一排,其中火枪排与长枪排合二为一队,战时分列左右,火枪排负责远距离打击,长枪排则负责肉搏。并且长枪排的长枪也做了相应的改进,由原先的两丈余改为一丈,以适应机动性与灵活性的需求。
一支完整的方阵则由三队,也就是三支火枪排与三支长枪排,外加一个补充排,通常为火枪排,共计七排所组成。而这以七排所组成的方阵则合为一营。整个镇虏军2000人可以大致分为三营,组成三个方阵,则合为一旅。
先前派去朝廷报功的程铭九与顾十四早已相机返回,分别被任命为第一营营官与第二营营官,第三营人则少了一个排作为预备营,营官则是在阳和卫的新军中选拔而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镇虏军必须有铁一样的纪律,否则用东方话来讲,他们还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话说的很不客气,却一针见血,海森堡训练炮兵时便以严苛著称,甚至还有人受不了愤而出走,但终究是大浪淘沙,能够坚持到底的都是精华与精英。而事实上,经由海森堡所训练的队列,的确要比其他人所带出的队列要齐整了不少。
阵形演练完毕,炮兵营作为一支独立力量华丽登场,在李信的改进的编制中,炮兵的级别很高,不再从属于任何一直步兵或者骑兵,而是单独成军。
经过此前的准备,现在海森堡麾下的炮营已经拥有六磅炮十门,八磅炮六门,十二磅炮两门。这些都是铁厂出铁以后加工赶制出来的,虽然性能与耐用性上不得而知但总算是城了规模,据说在十二磅炮上还使用了一种新的防炸膛技术。
令旗麾下,所有大炮分队形排开,同时开火,一瞬之间,作为演练场的整个山谷都回荡着震耳欲聋的炮声,经久不绝。一轮之后,火炮手开始清理炮膛重现装药装弹,再次发射,一连射了九轮直到炮体发红这才停手。
那些一开始对这种花架子都不以为然的卫司衙门官员们都被深深的震撼住了,大炮齐射在听觉和视觉上所产生的威慑力实在是大大出乎想象,再看远处原本齐整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圆坑。
由于训练时日尚短,还有出于安全考虑,火枪营便没有进行实弹射击,只是将各种战术动作都进行了三遍这才罢手。不管怎样,这次演习之后三卫所有官员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有了李信组建的新军,便可与打草谷的鞑子一较长短,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是,接下来局势变化之大之快,让所有人包括李信都目不暇接。
到了三月底,朝廷传来消息五省总督洪承畴正式调任宣大总督,接着便是太原陷落的消息被证明不属实,但流贼的确已经围困太原半月有余,并且平阳,潞安等地也的确也已经被流贼攻陷洗劫,举朝震惊。于是崇祯皇帝再次下令,内阁大学士杨嗣昌总督保定、山西、河南军务,河南巡抚李仙风,总兵左良玉皆为其调遣。
四月初一,杨嗣昌大军起行,太原陷落,晋王自尽殉国的消息便已经传到了京师,崇祯皇帝大惊之下,在文华殿当场失声痛哭。抱怨臣下,说在去岁流贼不是都被剿灭殆尽,该投降的投降,该逃命的逃命,怎么如今突然又声势陡起,大有爆发而不可遏制的趋势,于是又打算调孙承宗南下主剿,被大臣苦劝这才作罢。
得到太原陷落的消息之后,整个大同府亦是惊惧不已,太原陷落,便等同于大同已经直面叛军,但经过一连几次鞑子入寇,大同府已经虚弱的不行,几乎所有能战之兵都在去岁与建奴一战中损失殆尽。
初二,大同镇总兵王朴带着由京畿一带招募的三千新兵抵达大同府城,大同人心这才稍稍安定。中使高时明更不敢提回京之事,愁的一半头发都白了。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流贼一路高歌猛进,已经直抵代州。代州属山西都司振武卫,北面紧挨着大同府浑源州。更让李信揪心的是,一个让他牵肠挂肚的人还在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