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他们的爱情
  果不其然,经过高慧娟一问,才明白陈美云并不是不喜欢方卫华,是觉得那天的方卫华太过鲁莽,表个白也那么仓促,实在太没诚意。
  经过宋建国的转述,方卫华才明白陈美云的心意。
  可问题来了,方卫华不知道怎么样才算追求女孩子,便去向宋建国求助。
  可宋建国来了一句,独家绝技,只可内传给自己的儿子,拒绝传授给方卫华。
  其实事实是,宋建国为了追求高慧娟,也算砸了不少金钱和人脉,才得以和高慧娟靠近。
  毕竟学校的外语学院,是出了名的镶了金,高慧娟又是那样一个神仙级别的人物,不喜与人交往,想打探敌情,都得走好长好长一条路。
  由于不是和高慧娟一个专业的,高慧娟参与的那些外语比赛,宋建国压根没有资格进去。
  但有钱能使鬼推磨,宋建国找关系,跟高慧娟进了一样的社团,高慧娟去什么比赛,宋建国就跟着去什么比赛。
  不光是进比赛,宋建国借着自己人脑子好使,还屡次晋级。
  本来外语学院,外语比赛的男人就少,突然出现这么个男人,谁都没有办法不去注意他。
  一来二往的,因为要参与同样的比赛,去不同的城市的比赛,宋建国和高慧娟渐渐熟悉起来。
  虽然打探不到陈美云那里,但和高慧娟离得近的人,宋建国可从来不吝啬,礼物送出去一点不心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慧娟身边的人总是不经意谈起宋建国,而且还都是对宋建国的赞美之词,不光如此,宋建国本人还时不时的出现在高慧娟面前刷存在感。
  平常在学校里边出现就罢了,连出省的比赛,高慧娟都能在选手候场区见到宋建国。
  向来冷淡不问世事的高慧娟,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多看了宋建国几眼。
  每一次,高慧娟看向宋建国的时候,都会被宋建国发现,然后回以一个灿烂的笑容。
  即便宋建国还没有正式和高慧娟介绍过自己,高慧娟从其他人的口中也得知,宋建国是理工科某某专业的大一新生,业务能力极其优秀,常常跟教授厮混在一起。
  一个理工科的,能得到这个参赛机会,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能突破重重障碍,进入决赛?高慧娟不由得对宋建国刮目相看。
  最令人诧异的,是高慧娟站在台上领第一名的证书时,发现宋建国竟然也在台上。
  台下见到就罢了,宋建国这小子能力也太强了吧?还能拿到国家级的语言比赛的证书?
  高慧娟突然对这个年轻男子有了些许兴趣,而且这兴趣是除了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兴趣,不过当时的高慧娟还说不上来这兴趣是源自于什么。
  下台的时候,宋建国似乎是不经意地撞到了高慧娟,他连忙态度很好地道歉。
  高学姐,不好意思。你没事吧?宋建国眉目间隐隐透着一丝担忧,表情真挚得让高慧娟无法怀疑他这是故意的。
  没事。高慧娟面无表情地说道,然后就自顾自地走开了。
  没想到,宋建国竟然跟着她一块走。
  你跟着我干嘛?高慧娟终于忍不住了,转身,停在宋建国面前,一双秀眉微微蹙起。
  宋建国一脸无辜地耸了耸肩,指着不远处的学校的巴士道:我跟你一个学校的,自然得坐同一辆车回学校了。
  因为宋建国说的的确是事实,高慧娟无法反驳,只能说自己刚才自作多情。
  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高慧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不好意思,误会你了。
  没关系,学姐应该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吧?可以理解。宋建国很坦然地笑道。
  大概两个人的性格极其互补,加上三观很合拍,最主要的是,难得有个男人引起了高慧娟的注意,让她产生探究的兴趣,通过那次比赛,高慧娟和宋建国便熟悉起来。
  了解高慧娟之后,宋建国才发现,原来高慧娟之所以朋友那么少,就陈美云一个,是因为她压根不擅长社交。
  另一方面,高慧娟喜欢的东西,大多是因为成长经历,导致在那个年代显得有些小众和深奥。
  比如,高慧娟极其热爱语言这门学科,不光是英语,她还会说法语和西班牙语,认识宋建国的时候,高慧娟正在自己学习日语。
  而且从小到大,高慧娟跟着家里人,去过不少地方游山玩水,见识阅历都比同龄人强许多。
  除了社交能力弱了些,高慧娟还真是个神仙般的人物。
  也就是认识高慧娟的时候,宋建国有史以来才第一次庆幸自己的家境优渥,以至于他也能和高慧娟有兴趣交融的领域。
  毕竟在那个年代,搞科研,还不得不学习外文,为了更方便地阅读资料,宋建国因为家庭环境,英语在耳濡目染之下,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不过为了进那个比赛的决赛,宋建国还是废寝忘食好一阵子,才得以成功。
  最好的结果,宋建国得到了,他如愿以偿和高慧娟相识,有了开启聊天的机会。
  其实最后宋建国能追到高慧娟,是洒着大网追到的,不过这种局也就只有宋建国有那闲工夫想了。
  综上所述,宋建国觉得自己那套对陈美云来说完全不管用,因为女人本来就很复杂,陈美云跟高慧娟两个人完全不一样,一个外冷内热,一个外热内冷。
  听宋建国这么一说,方卫华欲哭无泪道:那我是不是注定就要和美云错过了?
  傻小子,不管我布再大再复杂的局,核心还是一个词,真心。宋建国语重心长地看了方卫华一眼,对方卫华说道,你不去尝试,又怎么知道结果呢?
  同样的一句话,多年以后,方卫华又转告给了方清铭。
  只不过这句话背后的意义深远,短时间内,方卫华还没有办法告诉方清铭,但有这一句话作为动力,就已经是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