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石咏在南书房看见年羹尧的这个笔误时, 一时也是震惊, 心想:怎么这么不小心?
督抚大员上书, 多是由身边幕僚拟出文字, 然后由官员本人誊抄之后上表。“朝乾夕惕”这四个字, 若纯按字面意思解释, 便是早起勤奋, 晚间谨慎,泛指从早到晚都勤奋而谨慎,乃是互文的用法。这个词倒装原本不会更改本意, 甚至有时为了修辞与押韵,会特意将这个词倒装使用。
可问题出在,这是在向皇帝上表, 将“夕”字搁在“朝”字之前, “惕”字搁在“乾”字之前,便仿佛在说雍正是在晚间谨慎绸缪之后, 再在白天行光明正大之事, 足以让雍正不舒服。再加上原出处易经里便是“朝乾夕惕”的顺序, 雍正便极为不痛快。
雍正也自有一套道理, 他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 这次是故意不愿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属于雍正自己, 并认为这是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的表现。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已经憋了好一阵。早在正月底, 雍正已经罢了四川巡抚孟逢时的官职, 相反,重庆知府蔡铤官复原职,回去上任。孟逢时在康熙朝就一直是年羹尧的私人。此外,川陕及全国官场也多有调整,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已经被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被调回京。此前年羹尧向吏部提出的升官与补缺人选,也被全部“冻结”,一个也不采纳。
更有甚者,雍正命两江总督查弼纳查继任苏州织造胡凤翚。早先胡凤翚一手查抄了史侯府,令史鼐史鼎兄弟身败名裂。如今自己竟也落得一样的下场,被查出不少亏空,被雍正勒令填补,并且追究胡凤翚的责任。
如今,则终于轮到年羹尧本人了。
这一场官场风暴来得又急又猛,三月,圣谕发出,命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而大将岳钟琪则领抚远大将军印,代替年羹尧领兵。
年羹尧失去大将军权柄,调任杭州将军,这无异给了京中官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年羹尧已经不再是那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也不再是君臣知遇之时,那个雍正不知怎么才疼爱才好的宠臣。
待圣谕一下,石咏知道,皇帝这明显就是在等着有人上书弹劾年羹尧。
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率先向年羹尧发难的,竟然会是顺天府尹,贾雨村。
贾雨村弹劾杭州将军年羹尧共六桩大罪,欺罔、狂悖、专擅、忌刻、贪婪、侵占,其中贪婪与侵占两条,都与石家那“一捧雪”和扇子的案件有些关系。
石咏在南书房见到贾雨村的上疏时,脸色苍白,心里几乎有个声音在狂喊:这厮是在贼喊捉贼呀!
明明是贾雨村将石家藏有秘宝的消息告诉了年羹尧,并且鼓动年羹尧以“私藏”“逾矩”之类的罪名告发石咏,并指示步军统领副使将石咏软禁,并企图抄没石家。这些明明都是贾雨村指示的,可是到了这个时候,也正是贾雨村跳出来,毫不犹豫地将脏水全泼在了年羹尧头上……
好心机、好手段、好快的反应——可偏生此时此刻石咏根本没办法跳出来指责贾雨村什么。石咏心里非常清楚,雍正此刻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清算年羹尧,正等着人跳出来告发。贾雨村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做了这个率先出首的。
石咏知道:贾雨村这是活生生踩着年羹尧往上爬呀。
然而贾雨村告发年羹尧之后,朝中弹劾年羹尧的人并没有变得更多。不知为何,很多人都在一路观望,谨慎处之。石咏忍不住怀疑,究竟是什么阻挡了百官按照雍正皇帝的心意上书检举年羹尧的热情。
——结论竟是锦官坊。
石咏的二伯庆德带着一脸忧虑前来找石咏诉苦:“茂行,你说我这是该怎么办?到底用什么法子才能将锦官坊那本册子上的名字删去?如今但凡在锦官坊里买过蜀锦的人都慌了。”
石咏惊了:“二伯,怎么,您上次那两千两,还……”
庆德哭丧着脸,道:“这不原本就想着自己吃个哑巴亏,花了这么些银子,旁人看不上,我又能怎么着,可是这,可是这……你说这不就是留了个把柄在年大将军手里么?”
石咏恍然大悟:原来竟是锦官坊,锦官坊那本册子里记载着所有官员向年羹尧行贿、请托的所有证据。即便雍正已经率先发难,贾雨村也率先告发,但凡与年羹尧有过一点点往来的官员们也不敢随意跟风——毕竟有把柄掌握在人家手里呀。
他望着可怜巴巴的庆德,心想,为什么这位二伯总是来找自己善后。
庆德旁的不擅长,看人心思倒也很准,当下险些没哭出声:“大侄子,二伯不找你,又还能找谁……”
石咏:得得得!他再不好言安慰几句,只怕这庆德要当场落泪。
“二伯,你眼下一定要稳住,稳住啊!我来想办法!”石咏只能这么说,“若是当真有人问起,您就强调当初就是看那锦官坊的蜀锦好看,太好看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支持手工业发展,您就真金白银地买了两匹回来……”
庆德心想:……我傻呀!两千两买两匹蜀锦。
可是他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石咏又道:“您这阵子礼部的差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办好了,千万不能再出半点岔子。若是旁人问起,您也一定要说您在礼部这个位置上办差办得舒心又顺手,没有挪窝儿的打算。”
庆德:……
他谋缺谋了这么多年,就是想谋个礼部之外的差事。可是如今又有什么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在眼下的这个位置上不挪窝了呗。
“好侄子,你一定要帮帮二伯,一定要帮二伯,将锦官坊那本册子上二伯的名字去掉!”庆德几乎说出了所有曾经去锦官坊走动的官员们的心声。
石咏却心知,石家与孟氏那里势同水火,若是石家出面请孟氏将册子上庆德的名字去掉,只有将事情弄得更糟。而如今,孟逢时已经被革职查办,而孟氏手上那本册子,恐怕是孟氏最后的护身符,她一定对此慎之又慎,绝不会轻易示人,越是如此,便越发难办。
石咏头疼得紧。
*
五月中,年羹尧带着一百名亲兵赶到了杭州。
说来这杭州将军的官职,也并不小,从一品,实权虽不及总督,但地位比总督还高。所以年羹尧抵达杭州的时候排场也一点儿不小,直接命浙江总督1出城迎接。
于是,杭州涌金门前便出现这样一幕。浙江总督以下,本省官员聚在涌金门前列队等候,大约等了大半日,年羹尧才带人姗姗来迟。待到年羹尧奔到近前,勒住马缰,浙江总督便带着官员们上前笑脸相迎,
这时年羹尧依旧未下马,反倒是紧紧追随年羹尧的一名亲兵,此刻从马背上纵身跳下来,迅速奔到年羹尧脚边,瞬间跪倒,伏在年羹尧坐骑一侧。
年羹尧翻身下马,踏着那名亲兵的脊背,硬生生将人当了马凳,踩着下了马,见到浙江总督,到底还是放软了身段,面上带上了几分矜持的笑容,道:“有劳大人久候。”
这浙江总督却在心里嘀咕,这份排场,根本就还是那个号称“西北王”的年大将军么!
只是浙江总督与年羹尧素无瓜葛,自忖没必要将这事儿落井下石,便也没再理会,自去将年羹尧请入杭州城中相见。
然而就在几日之后,年羹尧进入杭州城的情形已经如实报到了京中。密报上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描绘得惟妙惟肖,南书房中几名臣子听来,有如亲见。更何况石咏当年是亲眼见过年羹尧六十年那一次回京的,脑海之中更是有画面栩栩如生。
岂料除了年羹尧入杭州城时的盛况之外,还有更过分的。年羹尧与他那一百名亲兵之外,随后缓缓抵达杭州的,还有年羹尧的仆从、年羹尧的厨子、年羹尧的女人……拉拉杂杂一大队,花了好几日才在杭州将军府里安顿下来。
“他倒是日子过得风流快活!”雍正明显是恨上这一位了,“朕在宫中御膳,都从未超过六个热菜!后宫妃嫔,四季衣衫的用量也减了一半,他倒好,大军每年的军费要数百万两,都供他去吃炒白菜了!”
南书房里的人人人低头,没人敢吱声。眼下看起来炒白菜这个梗,雍正可以再念叨十年。
“皇上请息怒!”这时候廉亲王出列,悠哉悠哉地道,“年羹尧毕竟是国舅,如此做派,也并不奇怪。”
雍正伸手在御案上重重一拍,道:“他算是哪门子的国舅!”
“再说了,如今贵妃有恙,他还如此骄奢淫逸,哪儿有半点惦着兄妹手足之情的模样?”雍正看起来还真是气得不轻,“这个人,素性无情,如今想来,竟没有半点人味儿。”
此刻雍正竟似满腔怨怼,南书房里则寂静一片,众臣子没有一个人肯出声,就怕触了皇帝的霉头。
石咏则偷眼去看廉亲王,只见这一位面沉如水。然而石咏却知道,杭州这些关于年羹尧的密报,是廉亲王看过了之后命呈给雍正的——
当初捧杀也是他,如今踩一脚也是他。这不得不叫人怀疑,年羹尧能有今天,是否有廉亲王本人在幕后暗中操作,暗中点拨。
石咏尝试是否能从廉亲王眼中看见得意,然而这一位确实真正全无表情,只木然望着座上的皇帝,无悲无喜。可越是这样,石咏越觉得不对——如今八阿哥在京中完全被孤立,始作俑者便是雍正。八阿哥没有可能对雍正感恩戴德,老老实实地做他的廉亲王。这位只可能是暗中恨上了四哥,也恨上了一切助四哥登上大位的功臣。
想到这里,石咏就觉得背后发寒。毕竟在世人看来,年羹尧的罪过都是因为他自己恃功自傲,没有人会去想是否有人在背后,四两拨千斤地推着年羹尧与雍正,往那君臣决裂的结局一点点挪过去。
这时,雍正在南书房里走来走去,反复踱步,怒气冲冲地道:“年羹尧这般骄纵,不法之事定是做过不少,朕……朕定要一桩桩严查。”
廉亲王这时候便躬身道:“可是近来百官之中,除了顺天府尹曾上书弹劾年羹尧之外,并无人出面指摘年羹尧的罪证,是否意味着,年羹尧本人并无大过……”
这一句话说得太假,连雍正本人都有些察觉,当下偏过头,望着这个弟弟。甚至石咏都能听见雍正的后槽牙在磨呀磨呀,最后道:“越是无人举告,越是说明百官都有把柄在这年羹尧手里。”
石咏也明白,越是无人举告,就会令雍正越发心寒,觉得年羹尧功高震主,有此人在,百官噤声,那皇帝的权威到哪里去了。看来廉亲王这又是狠狠地坑了年羹尧一把。
他这么想着,眼光自然而然地瞄着廉亲王,冷不丁廉亲王也往他这里看过来,石咏一吓,赶紧将眼光避开。
*
年羹尧的事还未有个结果,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五月下旬,太后病重,药石无效,于慈宁宫病逝。至此康熙皇帝的四位皇后已经全部过世。太后奉安景陵之后,景陵便将就此封闭。
这消息一出,京中不少人为十四阿哥感到惋惜。十四阿哥已经在景陵守陵守了二十五六七个月了,眼看康熙皇帝的孝期将满,十四阿哥能从景陵出来,结果又赶上了太后孝期。不用想,十四阿哥是太后的亲儿子,是守陵的不二人选。
守陵的安排一出,十四阿哥那里立即又有怨言。然而他越是有怨言,便越是难以讨好。为太后守孝乃是为人子的孝道,更何况此前曾有传言,早年间太后重病一次,正是被十四阿哥气的。
这一次便又是廉亲王出面,去景陵探视一回十四阿哥。十四阿哥那里便终于渐渐回心转意,安生下来,再也不闹着要回京了。渐渐的,京里风头转向,夸赞十四阿哥“纯孝”的人多了起来。
太后丧仪繁复无比,诚亲王允祉、怡亲王允祥、廉亲王允禩等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官员,皆需朝夕三次齐集举哀。皇帝本人也辍朝数日,在慈宁宫哭灵。因此内务府与礼部诸人的工作量巨大,几乎忙得站不住脚。即便如此,礼部也有不少官员因为 “仪仗草率”而受到雍正皇帝的斥责。
礼部唯一表现尚可,得到嘉奖的官员,不是别个,正是庆德。庆德牢记此前侄子的指点,在这种场合只管尽心尽力地办差,努力令旁人觉得他兢兢业业于礼部的差事,没有半点想谋缺离开的心思。
岂料这便歪打正着,旁人草率的时候他不懈怠,这便得了雍正皇帝的嘉奖。庆德一下子受宠若惊,心里得意了个不住,原本一向不喜的礼部诸般琐屑小事也都看得顺眼起来,办事越发谨慎周到——
这可是他庆德头一回,因为差事办得好而直接受到皇帝的嘉奖。
石咏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为庆德暗暗感到高兴。可是没过两天,庆德又哭丧着脸来找石咏:“大侄子,你二伯这可是,这可是要倒霉了!”
原来,孟逢时被免官,年羹尧降职之后,京里的蜀锦铺子“锦官坊”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有些人没得到官职的,去锦官坊大闹,要求退款;而其余人大多像庆德一样,也不敢得罪孟氏,只是软语相求,想让孟氏将那册子上的记录消去:毕竟孟逢时只是免官,没有问罪,而年羹尧也只是降职,人家依旧是从一品的杭州将军。
可是孟氏却表现出无比的刚硬,言辞拒绝退款,毕竟钱最后都到了年羹尧手里,她想退也退不出来;至于那本册子,孟氏则放出话来,若是被逼得急了,大家就一拍两散,她直接把那册子送到官府去,好教世人都看看他们这些“好官”的嘴脸。
庆德无比郁闷,对石咏说:“你二伯这才刚刚有了点儿出息,回头真的教孟氏将那册子抖了出去,你二伯岂不冤死了,两千两,就两千两啊!”这两千两竟成庆德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他此刻早已悔得要命,偏生又没有后悔药吃,万般无计之下,来求石咏。
石咏闻言大惊:“二伯,你再说一遍,那孟氏真的这么说,直接将册子送到官府去?”
孟氏确实是个有脾性的,但是在官场上,仗着“脾气”正面硬刚未必便是聪明的做法。
庆德点点头,茫然地问道:“咏哥儿,这究竟怎么了?”
石咏当即带着庆德冲出门去。锦官坊就在内城,与永顺胡同相距不远。但还未到锦官坊,石咏与庆德都看得见那冲天而起的黑烟。
街道上有人高举着锣鼓,咣咣地敲着,高声叫喊:“走水啦,走水啦!”
石咏与庆德一口气奔到锦官坊门口,只见来来去去拖着水龙的救火队已经大致将火势控制住。自店铺门口向内望,铺子里已经是一片焦黑,原先陈列在铺子中各色名贵的蜀锦蜀绣尽数付之一炬。
这边孟氏跌跌撞撞地来到铺子门口,她鬓发散乱,头发被燎得枯黄蜷曲,脸上尽是烟灰,身上一向一丝不苟的袍服此刻也都是污渍。
她立在铺子门口,眼看着苦心经营的产业就这么毁于一旦,再想想前路茫茫,再也见不着希望,孟氏登时悲从中来,双膝一软,跪倒在锦官坊门前,再也忍耐不住,放声大哭。
督抚大员上书, 多是由身边幕僚拟出文字, 然后由官员本人誊抄之后上表。“朝乾夕惕”这四个字, 若纯按字面意思解释, 便是早起勤奋, 晚间谨慎,泛指从早到晚都勤奋而谨慎,乃是互文的用法。这个词倒装原本不会更改本意, 甚至有时为了修辞与押韵,会特意将这个词倒装使用。
可问题出在,这是在向皇帝上表, 将“夕”字搁在“朝”字之前, “惕”字搁在“乾”字之前,便仿佛在说雍正是在晚间谨慎绸缪之后, 再在白天行光明正大之事, 足以让雍正不舒服。再加上原出处易经里便是“朝乾夕惕”的顺序, 雍正便极为不痛快。
雍正也自有一套道理, 他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 这次是故意不愿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属于雍正自己, 并认为这是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的表现。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已经憋了好一阵。早在正月底, 雍正已经罢了四川巡抚孟逢时的官职, 相反,重庆知府蔡铤官复原职,回去上任。孟逢时在康熙朝就一直是年羹尧的私人。此外,川陕及全国官场也多有调整,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已经被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被调回京。此前年羹尧向吏部提出的升官与补缺人选,也被全部“冻结”,一个也不采纳。
更有甚者,雍正命两江总督查弼纳查继任苏州织造胡凤翚。早先胡凤翚一手查抄了史侯府,令史鼐史鼎兄弟身败名裂。如今自己竟也落得一样的下场,被查出不少亏空,被雍正勒令填补,并且追究胡凤翚的责任。
如今,则终于轮到年羹尧本人了。
这一场官场风暴来得又急又猛,三月,圣谕发出,命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而大将岳钟琪则领抚远大将军印,代替年羹尧领兵。
年羹尧失去大将军权柄,调任杭州将军,这无异给了京中官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年羹尧已经不再是那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也不再是君臣知遇之时,那个雍正不知怎么才疼爱才好的宠臣。
待圣谕一下,石咏知道,皇帝这明显就是在等着有人上书弹劾年羹尧。
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率先向年羹尧发难的,竟然会是顺天府尹,贾雨村。
贾雨村弹劾杭州将军年羹尧共六桩大罪,欺罔、狂悖、专擅、忌刻、贪婪、侵占,其中贪婪与侵占两条,都与石家那“一捧雪”和扇子的案件有些关系。
石咏在南书房见到贾雨村的上疏时,脸色苍白,心里几乎有个声音在狂喊:这厮是在贼喊捉贼呀!
明明是贾雨村将石家藏有秘宝的消息告诉了年羹尧,并且鼓动年羹尧以“私藏”“逾矩”之类的罪名告发石咏,并指示步军统领副使将石咏软禁,并企图抄没石家。这些明明都是贾雨村指示的,可是到了这个时候,也正是贾雨村跳出来,毫不犹豫地将脏水全泼在了年羹尧头上……
好心机、好手段、好快的反应——可偏生此时此刻石咏根本没办法跳出来指责贾雨村什么。石咏心里非常清楚,雍正此刻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清算年羹尧,正等着人跳出来告发。贾雨村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做了这个率先出首的。
石咏知道:贾雨村这是活生生踩着年羹尧往上爬呀。
然而贾雨村告发年羹尧之后,朝中弹劾年羹尧的人并没有变得更多。不知为何,很多人都在一路观望,谨慎处之。石咏忍不住怀疑,究竟是什么阻挡了百官按照雍正皇帝的心意上书检举年羹尧的热情。
——结论竟是锦官坊。
石咏的二伯庆德带着一脸忧虑前来找石咏诉苦:“茂行,你说我这是该怎么办?到底用什么法子才能将锦官坊那本册子上的名字删去?如今但凡在锦官坊里买过蜀锦的人都慌了。”
石咏惊了:“二伯,怎么,您上次那两千两,还……”
庆德哭丧着脸,道:“这不原本就想着自己吃个哑巴亏,花了这么些银子,旁人看不上,我又能怎么着,可是这,可是这……你说这不就是留了个把柄在年大将军手里么?”
石咏恍然大悟:原来竟是锦官坊,锦官坊那本册子里记载着所有官员向年羹尧行贿、请托的所有证据。即便雍正已经率先发难,贾雨村也率先告发,但凡与年羹尧有过一点点往来的官员们也不敢随意跟风——毕竟有把柄掌握在人家手里呀。
他望着可怜巴巴的庆德,心想,为什么这位二伯总是来找自己善后。
庆德旁的不擅长,看人心思倒也很准,当下险些没哭出声:“大侄子,二伯不找你,又还能找谁……”
石咏:得得得!他再不好言安慰几句,只怕这庆德要当场落泪。
“二伯,你眼下一定要稳住,稳住啊!我来想办法!”石咏只能这么说,“若是当真有人问起,您就强调当初就是看那锦官坊的蜀锦好看,太好看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支持手工业发展,您就真金白银地买了两匹回来……”
庆德心想:……我傻呀!两千两买两匹蜀锦。
可是他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石咏又道:“您这阵子礼部的差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办好了,千万不能再出半点岔子。若是旁人问起,您也一定要说您在礼部这个位置上办差办得舒心又顺手,没有挪窝儿的打算。”
庆德:……
他谋缺谋了这么多年,就是想谋个礼部之外的差事。可是如今又有什么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在眼下的这个位置上不挪窝了呗。
“好侄子,你一定要帮帮二伯,一定要帮二伯,将锦官坊那本册子上二伯的名字去掉!”庆德几乎说出了所有曾经去锦官坊走动的官员们的心声。
石咏却心知,石家与孟氏那里势同水火,若是石家出面请孟氏将册子上庆德的名字去掉,只有将事情弄得更糟。而如今,孟逢时已经被革职查办,而孟氏手上那本册子,恐怕是孟氏最后的护身符,她一定对此慎之又慎,绝不会轻易示人,越是如此,便越发难办。
石咏头疼得紧。
*
五月中,年羹尧带着一百名亲兵赶到了杭州。
说来这杭州将军的官职,也并不小,从一品,实权虽不及总督,但地位比总督还高。所以年羹尧抵达杭州的时候排场也一点儿不小,直接命浙江总督1出城迎接。
于是,杭州涌金门前便出现这样一幕。浙江总督以下,本省官员聚在涌金门前列队等候,大约等了大半日,年羹尧才带人姗姗来迟。待到年羹尧奔到近前,勒住马缰,浙江总督便带着官员们上前笑脸相迎,
这时年羹尧依旧未下马,反倒是紧紧追随年羹尧的一名亲兵,此刻从马背上纵身跳下来,迅速奔到年羹尧脚边,瞬间跪倒,伏在年羹尧坐骑一侧。
年羹尧翻身下马,踏着那名亲兵的脊背,硬生生将人当了马凳,踩着下了马,见到浙江总督,到底还是放软了身段,面上带上了几分矜持的笑容,道:“有劳大人久候。”
这浙江总督却在心里嘀咕,这份排场,根本就还是那个号称“西北王”的年大将军么!
只是浙江总督与年羹尧素无瓜葛,自忖没必要将这事儿落井下石,便也没再理会,自去将年羹尧请入杭州城中相见。
然而就在几日之后,年羹尧进入杭州城的情形已经如实报到了京中。密报上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描绘得惟妙惟肖,南书房中几名臣子听来,有如亲见。更何况石咏当年是亲眼见过年羹尧六十年那一次回京的,脑海之中更是有画面栩栩如生。
岂料除了年羹尧入杭州城时的盛况之外,还有更过分的。年羹尧与他那一百名亲兵之外,随后缓缓抵达杭州的,还有年羹尧的仆从、年羹尧的厨子、年羹尧的女人……拉拉杂杂一大队,花了好几日才在杭州将军府里安顿下来。
“他倒是日子过得风流快活!”雍正明显是恨上这一位了,“朕在宫中御膳,都从未超过六个热菜!后宫妃嫔,四季衣衫的用量也减了一半,他倒好,大军每年的军费要数百万两,都供他去吃炒白菜了!”
南书房里的人人人低头,没人敢吱声。眼下看起来炒白菜这个梗,雍正可以再念叨十年。
“皇上请息怒!”这时候廉亲王出列,悠哉悠哉地道,“年羹尧毕竟是国舅,如此做派,也并不奇怪。”
雍正伸手在御案上重重一拍,道:“他算是哪门子的国舅!”
“再说了,如今贵妃有恙,他还如此骄奢淫逸,哪儿有半点惦着兄妹手足之情的模样?”雍正看起来还真是气得不轻,“这个人,素性无情,如今想来,竟没有半点人味儿。”
此刻雍正竟似满腔怨怼,南书房里则寂静一片,众臣子没有一个人肯出声,就怕触了皇帝的霉头。
石咏则偷眼去看廉亲王,只见这一位面沉如水。然而石咏却知道,杭州这些关于年羹尧的密报,是廉亲王看过了之后命呈给雍正的——
当初捧杀也是他,如今踩一脚也是他。这不得不叫人怀疑,年羹尧能有今天,是否有廉亲王本人在幕后暗中操作,暗中点拨。
石咏尝试是否能从廉亲王眼中看见得意,然而这一位确实真正全无表情,只木然望着座上的皇帝,无悲无喜。可越是这样,石咏越觉得不对——如今八阿哥在京中完全被孤立,始作俑者便是雍正。八阿哥没有可能对雍正感恩戴德,老老实实地做他的廉亲王。这位只可能是暗中恨上了四哥,也恨上了一切助四哥登上大位的功臣。
想到这里,石咏就觉得背后发寒。毕竟在世人看来,年羹尧的罪过都是因为他自己恃功自傲,没有人会去想是否有人在背后,四两拨千斤地推着年羹尧与雍正,往那君臣决裂的结局一点点挪过去。
这时,雍正在南书房里走来走去,反复踱步,怒气冲冲地道:“年羹尧这般骄纵,不法之事定是做过不少,朕……朕定要一桩桩严查。”
廉亲王这时候便躬身道:“可是近来百官之中,除了顺天府尹曾上书弹劾年羹尧之外,并无人出面指摘年羹尧的罪证,是否意味着,年羹尧本人并无大过……”
这一句话说得太假,连雍正本人都有些察觉,当下偏过头,望着这个弟弟。甚至石咏都能听见雍正的后槽牙在磨呀磨呀,最后道:“越是无人举告,越是说明百官都有把柄在这年羹尧手里。”
石咏也明白,越是无人举告,就会令雍正越发心寒,觉得年羹尧功高震主,有此人在,百官噤声,那皇帝的权威到哪里去了。看来廉亲王这又是狠狠地坑了年羹尧一把。
他这么想着,眼光自然而然地瞄着廉亲王,冷不丁廉亲王也往他这里看过来,石咏一吓,赶紧将眼光避开。
*
年羹尧的事还未有个结果,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五月下旬,太后病重,药石无效,于慈宁宫病逝。至此康熙皇帝的四位皇后已经全部过世。太后奉安景陵之后,景陵便将就此封闭。
这消息一出,京中不少人为十四阿哥感到惋惜。十四阿哥已经在景陵守陵守了二十五六七个月了,眼看康熙皇帝的孝期将满,十四阿哥能从景陵出来,结果又赶上了太后孝期。不用想,十四阿哥是太后的亲儿子,是守陵的不二人选。
守陵的安排一出,十四阿哥那里立即又有怨言。然而他越是有怨言,便越是难以讨好。为太后守孝乃是为人子的孝道,更何况此前曾有传言,早年间太后重病一次,正是被十四阿哥气的。
这一次便又是廉亲王出面,去景陵探视一回十四阿哥。十四阿哥那里便终于渐渐回心转意,安生下来,再也不闹着要回京了。渐渐的,京里风头转向,夸赞十四阿哥“纯孝”的人多了起来。
太后丧仪繁复无比,诚亲王允祉、怡亲王允祥、廉亲王允禩等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官员,皆需朝夕三次齐集举哀。皇帝本人也辍朝数日,在慈宁宫哭灵。因此内务府与礼部诸人的工作量巨大,几乎忙得站不住脚。即便如此,礼部也有不少官员因为 “仪仗草率”而受到雍正皇帝的斥责。
礼部唯一表现尚可,得到嘉奖的官员,不是别个,正是庆德。庆德牢记此前侄子的指点,在这种场合只管尽心尽力地办差,努力令旁人觉得他兢兢业业于礼部的差事,没有半点想谋缺离开的心思。
岂料这便歪打正着,旁人草率的时候他不懈怠,这便得了雍正皇帝的嘉奖。庆德一下子受宠若惊,心里得意了个不住,原本一向不喜的礼部诸般琐屑小事也都看得顺眼起来,办事越发谨慎周到——
这可是他庆德头一回,因为差事办得好而直接受到皇帝的嘉奖。
石咏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为庆德暗暗感到高兴。可是没过两天,庆德又哭丧着脸来找石咏:“大侄子,你二伯这可是,这可是要倒霉了!”
原来,孟逢时被免官,年羹尧降职之后,京里的蜀锦铺子“锦官坊”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有些人没得到官职的,去锦官坊大闹,要求退款;而其余人大多像庆德一样,也不敢得罪孟氏,只是软语相求,想让孟氏将那册子上的记录消去:毕竟孟逢时只是免官,没有问罪,而年羹尧也只是降职,人家依旧是从一品的杭州将军。
可是孟氏却表现出无比的刚硬,言辞拒绝退款,毕竟钱最后都到了年羹尧手里,她想退也退不出来;至于那本册子,孟氏则放出话来,若是被逼得急了,大家就一拍两散,她直接把那册子送到官府去,好教世人都看看他们这些“好官”的嘴脸。
庆德无比郁闷,对石咏说:“你二伯这才刚刚有了点儿出息,回头真的教孟氏将那册子抖了出去,你二伯岂不冤死了,两千两,就两千两啊!”这两千两竟成庆德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他此刻早已悔得要命,偏生又没有后悔药吃,万般无计之下,来求石咏。
石咏闻言大惊:“二伯,你再说一遍,那孟氏真的这么说,直接将册子送到官府去?”
孟氏确实是个有脾性的,但是在官场上,仗着“脾气”正面硬刚未必便是聪明的做法。
庆德点点头,茫然地问道:“咏哥儿,这究竟怎么了?”
石咏当即带着庆德冲出门去。锦官坊就在内城,与永顺胡同相距不远。但还未到锦官坊,石咏与庆德都看得见那冲天而起的黑烟。
街道上有人高举着锣鼓,咣咣地敲着,高声叫喊:“走水啦,走水啦!”
石咏与庆德一口气奔到锦官坊门口,只见来来去去拖着水龙的救火队已经大致将火势控制住。自店铺门口向内望,铺子里已经是一片焦黑,原先陈列在铺子中各色名贵的蜀锦蜀绣尽数付之一炬。
这边孟氏跌跌撞撞地来到铺子门口,她鬓发散乱,头发被燎得枯黄蜷曲,脸上尽是烟灰,身上一向一丝不苟的袍服此刻也都是污渍。
她立在铺子门口,眼看着苦心经营的产业就这么毁于一旦,再想想前路茫茫,再也见不着希望,孟氏登时悲从中来,双膝一软,跪倒在锦官坊门前,再也忍耐不住,放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