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石咏口中的“包销”, 是承销方式的一种, 即请人代为向公众发行证券, 若是发不完, 承销方就得一口将没发完的全吃下去。
当然承销方自掏腰包买下的国库券, 也一样有利钱可以拿, 承销方也不会亏。而且作为承销方, 京里多少会给一点辛苦费。但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对于这些皇商而言,皇家所交付的信任, 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声誉,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江南那边,石咏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薛家。如今薛蟠正在江南, 正好可以主持此事。广东那里因为有两个月的功夫, 可以稍缓一步,所以石咏拜托怡亲王庄亲王两位, 帮忙再物色一名常驻广州的皇商。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都无异议, 并由十三阿哥代为将此事禀报雍正皇帝,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石咏自去寻薛家留在京中的掌柜。那名掌柜在京中发售国库券的时候, 就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已经给薛蟠去了信。如今这好事竟然找上门来了, 掌柜自然是满口答应,赶紧命人快马南下,将这天大的消息送往江南薛蟠那里。薛蟠那里立即开始准备造势。
石咏则安排将早先在织金所负责发售国库券的掌柜送到江南去指点, 同时在京中开始印制统一规格的国库券和记录买家的账簿, 等到薛家准备的差不多,这些必备的东西也已经运到了江南,薛家便可以开始着手发卖。
在给薛蟠的信件中,石咏特地嘱咐这位“老铁”,千万尽量将国库券销给寻常百姓,千万别几家大户自己分销全部吃下了事。他知道薛蟠的脾气,知道这位很可能怕麻烦,做得出来这种事儿,而且说实话,五十万两,三个月的周转,薛家自己一家,可能也是拿得出来的。但这第一期是个面向百姓的窗口,一个渠道,力争通过这个渠道,让百姓树立一个“国家信用”的概念,这绝对比向几家大户“借钱”来得更有意义。
这边江南与广东的事一旦安排下去,石咏又以十三阿哥的名义,知会顺天府、江南、广东等地的官员,要求严防有人借此机会,制作仿冒的国库券,冒充国家信用,骗取普通百姓的钱财,一旦发现,则严惩不贷。
十六阿哥好奇:“你怎么知道会有人仿冒?”
石咏解释说:“只要有利可图的事,就会有人去做!”
十六阿哥半信半疑,也没往下追问,岂知半个月后,当真顺天府与江南等地都有人发现有骗子制作了仿冒的假券,兜售以骗取钱财。好在地方官得力,迅速处置了,并且在城市与富庶的乡村之间巡逻,通告百姓,所有的国库券都在官府附近定点发卖,不可能有人上门兜售,请广大百姓与市民千万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受骗上当。
这几个措施一出,各地借这国库券行骗的现象便基本杜绝了。
没几日功夫,江南那边送信过来,说是国库券销售一空,薛家本要包销的,可是实在是没剩下什么,所以薛蟠向石咏满满的抱怨了一番,说是下回这种好事,一定得给他多留点才行。
薛家售罄了五十万两面值的国库券之后,甚至不需要通过漕运将现银运入京中,只是通过自家钱庄调度,又动用了相熟的几家钱庄在京里的头寸,三日之内,户部就收到了这笔款项,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十三阿哥听说这五十万两银子入库的时候,正在写字的手都抖了抖,最后轻轻地叹息了一声,说:“这样的人家确实有能耐,只是以前都没有好好用起来。”
石咏想想也是,各地的钱庄票号,一旦树立了信用之后,便能够通过各处机构网络实现头寸的调拨,绝对胜过运送真金白银,几乎已经是后世意义上的“汇兑”了。只不过具体的他都不懂,便只能附和一两声,不再提其他了。
江南这边的国库券销售成功了一回,而广东那里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不用额外担心。石咏连轴转忙碌了好些时日,终于能放松下来,十三阿哥给他争取到了一日休沐。
这日他便抽空邀宝玉喝茶,顺便贺他乡试得中。
今年的乡试恩科,宝玉果然中了举人,算是没有白费他苦读多日,以及姜夫子指导的一片苦心。石咏见到宝玉的时候,见宝玉也没有过多欣喜,也未新添郁闷,显是心结已解,心态终于放平了。
宝玉则多谢石咏的安排,在临考前,姜夫子与石喻都帮了他很多的忙,指点了他不少需要准备的,好些事甚至是贾政夫妇都未想到的,这令宝玉极为感激,见了石咏赶紧连声道谢。
石咏赶紧摇手:“客气客气,你考举人的时候我甚至都不在京里,你再这样谢我,就太见外了。”
宝玉面上终于露出笑模样,不好意思地说:“都是石大哥的一番话,让我明白了些事。”他低头呷了一口茶,这茶楼里没有上好的冬茶,眼下这茶盅里不过是寻常二等三等的茶叶,宝玉也一样喝得有滋有味。
“石大哥,我总算是明白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七八,又道是‘此事古难全’,我以前一味执着,不能放下身段去适应这世道,又明知愧对父母家人,心里着实难过。”宝玉说。
“而如今,我就只当这世上有两个我,一个我是父母的好儿子,老太太的好孙儿,承欢膝下,仕途上进,将来不会辜负了谁;另一个我,则只想做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像石大哥说的那样,将这世上种种悲欢聚散,都一起记下来,留待以后,或许会有人明白我……”
石咏点点头,道:“宝兄弟,你须记住,世上不止你一人如此,也不止你一人在体会这样的内在冲突。只是像你说的,此事古难全。唯独看你的选择,是去勇敢地承担责任,还是追求内心的释放……或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是能够做出不同选择的,只是你还未到那时候而已。”
宝玉:几个月不见,石大哥说话愈发深奥了。
两人坐在茶楼上谈谈说说,石咏也从宝玉口中听了几件京中的八卦。这时候有茶博士过来,对这茶楼上的客人说:“各位,有说书的先儿过来,想捡精彩的说上两段,各位,可会搅扰诸位?”
茶楼上坐了八成满,大部分都一叠声的叫好。石咏见宝玉没有异议,他便也没有出声反对。
便有个说书先生随身带了一只手鼓,走上茶楼,先是向四周团团作了个四方揖,老实地说了一段“各位都是衣食父母”,“有钱捧个钱场”之类的话。接着便抽出一支细细的鼓槌,在那面手鼓上“咚”的一敲,说:“老段子大家想必都听过,东周、三国、隋唐、两宋……这都不新鲜。今儿咱来给各位说个最是新鲜热辣的。”
“青海战事,诸位都知道吧!青海汉王罗卜藏丹津反叛,朝廷大军前去围剿,这奉旨领兵的,就是那一向威名赫赫的年大将军年羹尧!”
底下便是一起拍手叫好。更有人没口子的称赞:“年大将军,那是顶顶厉害的大将,以前的大将军王也没他厉害吧!”
石咏在一旁微吸了一口冷气,他着实没想到,这个时代竟会有这么大胆的说书先生,竟能拿这么“新鲜热辣”的“时事”来当说书段子当众说。
“年大将军原本在陕西驻扎,一听说青海有变,那是立即飞马疾驰西宁救援。岂料那罗卜藏丹津想要先发制人,他帐下有一名国师,据说有神机妙算之能,掐指一算,算出年大将军即将抵达西宁,立即禀报罗卜藏丹津……”
“罗卜藏丹津道,哇呀呀呀,计将安出?”
“国师眼珠一转,计上心头,登时道,我等立即奇袭西宁,待年羹尧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力争生擒年羹尧!”底下登时一片吸气的声音。
石咏在一旁听得脑后有汗,心想这说书先生还真卖力,一人分饰两角,而且还自带背景音乐的。
“话说那年大将军年羹尧,疾驰西宁,抵达西宁城下的时候,身边就只有几十名兵将啊!”说书先生说到紧张处,陡然一顿,声音转低。这茶楼上的人也都十分紧张,人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说书先生。
石咏却是知道年羹尧驰援西宁之事的,他自然知道那位年大将军平安无事。可是在这一刻令他惊讶万分的是,为什么这些应当是军政要员才知道的秘闻,为什么会在这里被一个说书先生当众说出来。
只听那说书先生立即换了表情态度,腰板一挺,做出一副大摇大摆的态势,道:“岂知年大将军率左右数十人坐于城楼上,毫不慌张。命士兵将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每个城门跟前派遣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年大将军自己,则命两个童儿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望着罗卜藏丹津大军来的方向,慢慢弹起琴来……”
石咏无奈地低下头,心想:这哪里是什么年公轶闻,这分明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啊!
说书先生越说越来劲,口沫横飞:“罗卜藏丹津见状,晓得西宁城里有埋伏,不敢恋战,赶紧疾退。岂料年大将军在此刻,突然手挥五弦,门楼上‘铮’的一声,远远的,地平线上烟尘滚滚,正有一对大军杀将过来。原来,这正是年大将军麾下岳钟琪岳将军从罗卜藏丹津的后路抄过来,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岳钟琪将军便直接拔了罗卜藏丹津的大营。罗卜藏丹津只带了区区百人,连夜逃跑……”
说到这里,茶楼上已经是欢声雷动,彩声不断。石咏却呆坐在此处完全不作声,震住了有些醒不过神——
都对,完全都对,年羹尧驰援西宁、所带兵将人数较少、罗卜藏丹津偷袭、岳钟琪救援之后才退回守住四川门户,一切都对的上。这说书先生,并不是什么照猫画虎说了一段空城计,他是真的知道青海的战况,才这么说的。
然而石咏自己,日常行走于南书房,也不过是在一两日之前,接到的这般前线急报。石咏此刻心内激荡莫名,心想,这难道真是年羹尧,是年羹尧派人在京里这样说书,要树立他在京里的人望?
可是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石咏反过来想,如果这根本就不是年羹尧本人所为,而是京里别的什么人,同样能接触到最新的战报,特意安排下这样说书先生……这又会是什么目的,打的什么主意?
石咏凝神反复思考,结果连讨赏钱的小童来到自己面前都不知道。宝玉没办法,从荷包里摸出一小块碎银子,扔在那小童手里的铜盆里,“当啷”一声。
石咏一惊而醒,赶紧对宝玉说:“该是我来才是!到此饮茶本就是我贺你高中。”他知道贾家非比寻常,不想在这种事上让宝玉破费。
宝玉连忙摇手:“石大哥体恤,我明白,都明白……”
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贵介公子了,贾琏不在,家中的庶务,他多少也都明白了些,包括刚才那一小块碎银子究竟能派什么用场——而他,也实在是窘迫了没有别的钱可以出手,才递出去的。
石咏定了定神,起身将两人的茶水和果子钱结了,然后又将自己的荷包硬送了给宝玉,又拍拍宝玉的肩膀,与他一起起身下楼。下楼的时候石咏对宝玉说:“放心吧,你们家,以后会渐渐缓过来的。”
两人到了楼下,各自告辞。宝玉自回荣府,其实原本家里人还托他向石咏打听一下贾珍与贾蓉的案子究竟何时能结,那两位迄今都还关在刑部大牢里,据说史鼐史鼎这两位也是一样。但是话到口边,宝玉自尊作祟,不好意思告诉石咏。
石咏将将走到椿树胡同口,一拍后脑,才想起来忘了告诉宝玉,至于宁府、史侯两家,上头已经透出话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流刑怕是免不了,唯一可做的或许是打点一二,不要流放到宁古塔这样的地方去。
他少不得又快步去追宝玉,追上将这话点透了,才转身回来,心里也暗暗感叹,这可不就是“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么。
*
这次说书先生的事情之后,石咏渐渐发现,京城里知晓年羹尧这般“光辉事迹”的人还真不少。不少人因为雍正对年羹尧一向推崇,便纷纷添油加醋地说年羹尧的好话。
也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比如十六阿哥,每每听说有人盛赞年羹尧的功业,十六阿哥就会忍不住冷嘲热讽一番:“每个月花五十万两银子的军饷,这还不算粮草,他不整点儿成绩出来,他好意思吗?”
石咏见人人谈论,原本也觉得没什么,可是后来,连石喻从景山官学那里回家,也会向兄长提起年羹尧。石家与年羹尧的关系盘根错节,也难怪石喻关心。
石咏开始总以为石喻是从师兄年熙那里打听得知年羹尧的消息的,心想哪也属寻常,毕竟年熙与年羹尧是父子连心。岂料听了石喻的解释,说这并不是,他是从景山官学的同学那里听说的消息。
石咏心想:年羹尧真是无处不在,群臣之中,市井之间,到处都是他的消息,如今连官学的学生也被这年大将军的“勇武”所洗脑,这位年大将军——他究竟想做什么?
当然承销方自掏腰包买下的国库券, 也一样有利钱可以拿, 承销方也不会亏。而且作为承销方, 京里多少会给一点辛苦费。但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对于这些皇商而言,皇家所交付的信任, 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声誉,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江南那边,石咏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薛家。如今薛蟠正在江南, 正好可以主持此事。广东那里因为有两个月的功夫, 可以稍缓一步,所以石咏拜托怡亲王庄亲王两位, 帮忙再物色一名常驻广州的皇商。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都无异议, 并由十三阿哥代为将此事禀报雍正皇帝,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石咏自去寻薛家留在京中的掌柜。那名掌柜在京中发售国库券的时候, 就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已经给薛蟠去了信。如今这好事竟然找上门来了, 掌柜自然是满口答应,赶紧命人快马南下,将这天大的消息送往江南薛蟠那里。薛蟠那里立即开始准备造势。
石咏则安排将早先在织金所负责发售国库券的掌柜送到江南去指点, 同时在京中开始印制统一规格的国库券和记录买家的账簿, 等到薛家准备的差不多,这些必备的东西也已经运到了江南,薛家便可以开始着手发卖。
在给薛蟠的信件中,石咏特地嘱咐这位“老铁”,千万尽量将国库券销给寻常百姓,千万别几家大户自己分销全部吃下了事。他知道薛蟠的脾气,知道这位很可能怕麻烦,做得出来这种事儿,而且说实话,五十万两,三个月的周转,薛家自己一家,可能也是拿得出来的。但这第一期是个面向百姓的窗口,一个渠道,力争通过这个渠道,让百姓树立一个“国家信用”的概念,这绝对比向几家大户“借钱”来得更有意义。
这边江南与广东的事一旦安排下去,石咏又以十三阿哥的名义,知会顺天府、江南、广东等地的官员,要求严防有人借此机会,制作仿冒的国库券,冒充国家信用,骗取普通百姓的钱财,一旦发现,则严惩不贷。
十六阿哥好奇:“你怎么知道会有人仿冒?”
石咏解释说:“只要有利可图的事,就会有人去做!”
十六阿哥半信半疑,也没往下追问,岂知半个月后,当真顺天府与江南等地都有人发现有骗子制作了仿冒的假券,兜售以骗取钱财。好在地方官得力,迅速处置了,并且在城市与富庶的乡村之间巡逻,通告百姓,所有的国库券都在官府附近定点发卖,不可能有人上门兜售,请广大百姓与市民千万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受骗上当。
这几个措施一出,各地借这国库券行骗的现象便基本杜绝了。
没几日功夫,江南那边送信过来,说是国库券销售一空,薛家本要包销的,可是实在是没剩下什么,所以薛蟠向石咏满满的抱怨了一番,说是下回这种好事,一定得给他多留点才行。
薛家售罄了五十万两面值的国库券之后,甚至不需要通过漕运将现银运入京中,只是通过自家钱庄调度,又动用了相熟的几家钱庄在京里的头寸,三日之内,户部就收到了这笔款项,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十三阿哥听说这五十万两银子入库的时候,正在写字的手都抖了抖,最后轻轻地叹息了一声,说:“这样的人家确实有能耐,只是以前都没有好好用起来。”
石咏想想也是,各地的钱庄票号,一旦树立了信用之后,便能够通过各处机构网络实现头寸的调拨,绝对胜过运送真金白银,几乎已经是后世意义上的“汇兑”了。只不过具体的他都不懂,便只能附和一两声,不再提其他了。
江南这边的国库券销售成功了一回,而广东那里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不用额外担心。石咏连轴转忙碌了好些时日,终于能放松下来,十三阿哥给他争取到了一日休沐。
这日他便抽空邀宝玉喝茶,顺便贺他乡试得中。
今年的乡试恩科,宝玉果然中了举人,算是没有白费他苦读多日,以及姜夫子指导的一片苦心。石咏见到宝玉的时候,见宝玉也没有过多欣喜,也未新添郁闷,显是心结已解,心态终于放平了。
宝玉则多谢石咏的安排,在临考前,姜夫子与石喻都帮了他很多的忙,指点了他不少需要准备的,好些事甚至是贾政夫妇都未想到的,这令宝玉极为感激,见了石咏赶紧连声道谢。
石咏赶紧摇手:“客气客气,你考举人的时候我甚至都不在京里,你再这样谢我,就太见外了。”
宝玉面上终于露出笑模样,不好意思地说:“都是石大哥的一番话,让我明白了些事。”他低头呷了一口茶,这茶楼里没有上好的冬茶,眼下这茶盅里不过是寻常二等三等的茶叶,宝玉也一样喝得有滋有味。
“石大哥,我总算是明白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七八,又道是‘此事古难全’,我以前一味执着,不能放下身段去适应这世道,又明知愧对父母家人,心里着实难过。”宝玉说。
“而如今,我就只当这世上有两个我,一个我是父母的好儿子,老太太的好孙儿,承欢膝下,仕途上进,将来不会辜负了谁;另一个我,则只想做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像石大哥说的那样,将这世上种种悲欢聚散,都一起记下来,留待以后,或许会有人明白我……”
石咏点点头,道:“宝兄弟,你须记住,世上不止你一人如此,也不止你一人在体会这样的内在冲突。只是像你说的,此事古难全。唯独看你的选择,是去勇敢地承担责任,还是追求内心的释放……或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是能够做出不同选择的,只是你还未到那时候而已。”
宝玉:几个月不见,石大哥说话愈发深奥了。
两人坐在茶楼上谈谈说说,石咏也从宝玉口中听了几件京中的八卦。这时候有茶博士过来,对这茶楼上的客人说:“各位,有说书的先儿过来,想捡精彩的说上两段,各位,可会搅扰诸位?”
茶楼上坐了八成满,大部分都一叠声的叫好。石咏见宝玉没有异议,他便也没有出声反对。
便有个说书先生随身带了一只手鼓,走上茶楼,先是向四周团团作了个四方揖,老实地说了一段“各位都是衣食父母”,“有钱捧个钱场”之类的话。接着便抽出一支细细的鼓槌,在那面手鼓上“咚”的一敲,说:“老段子大家想必都听过,东周、三国、隋唐、两宋……这都不新鲜。今儿咱来给各位说个最是新鲜热辣的。”
“青海战事,诸位都知道吧!青海汉王罗卜藏丹津反叛,朝廷大军前去围剿,这奉旨领兵的,就是那一向威名赫赫的年大将军年羹尧!”
底下便是一起拍手叫好。更有人没口子的称赞:“年大将军,那是顶顶厉害的大将,以前的大将军王也没他厉害吧!”
石咏在一旁微吸了一口冷气,他着实没想到,这个时代竟会有这么大胆的说书先生,竟能拿这么“新鲜热辣”的“时事”来当说书段子当众说。
“年大将军原本在陕西驻扎,一听说青海有变,那是立即飞马疾驰西宁救援。岂料那罗卜藏丹津想要先发制人,他帐下有一名国师,据说有神机妙算之能,掐指一算,算出年大将军即将抵达西宁,立即禀报罗卜藏丹津……”
“罗卜藏丹津道,哇呀呀呀,计将安出?”
“国师眼珠一转,计上心头,登时道,我等立即奇袭西宁,待年羹尧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力争生擒年羹尧!”底下登时一片吸气的声音。
石咏在一旁听得脑后有汗,心想这说书先生还真卖力,一人分饰两角,而且还自带背景音乐的。
“话说那年大将军年羹尧,疾驰西宁,抵达西宁城下的时候,身边就只有几十名兵将啊!”说书先生说到紧张处,陡然一顿,声音转低。这茶楼上的人也都十分紧张,人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说书先生。
石咏却是知道年羹尧驰援西宁之事的,他自然知道那位年大将军平安无事。可是在这一刻令他惊讶万分的是,为什么这些应当是军政要员才知道的秘闻,为什么会在这里被一个说书先生当众说出来。
只听那说书先生立即换了表情态度,腰板一挺,做出一副大摇大摆的态势,道:“岂知年大将军率左右数十人坐于城楼上,毫不慌张。命士兵将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每个城门跟前派遣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年大将军自己,则命两个童儿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望着罗卜藏丹津大军来的方向,慢慢弹起琴来……”
石咏无奈地低下头,心想:这哪里是什么年公轶闻,这分明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啊!
说书先生越说越来劲,口沫横飞:“罗卜藏丹津见状,晓得西宁城里有埋伏,不敢恋战,赶紧疾退。岂料年大将军在此刻,突然手挥五弦,门楼上‘铮’的一声,远远的,地平线上烟尘滚滚,正有一对大军杀将过来。原来,这正是年大将军麾下岳钟琪岳将军从罗卜藏丹津的后路抄过来,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岳钟琪将军便直接拔了罗卜藏丹津的大营。罗卜藏丹津只带了区区百人,连夜逃跑……”
说到这里,茶楼上已经是欢声雷动,彩声不断。石咏却呆坐在此处完全不作声,震住了有些醒不过神——
都对,完全都对,年羹尧驰援西宁、所带兵将人数较少、罗卜藏丹津偷袭、岳钟琪救援之后才退回守住四川门户,一切都对的上。这说书先生,并不是什么照猫画虎说了一段空城计,他是真的知道青海的战况,才这么说的。
然而石咏自己,日常行走于南书房,也不过是在一两日之前,接到的这般前线急报。石咏此刻心内激荡莫名,心想,这难道真是年羹尧,是年羹尧派人在京里这样说书,要树立他在京里的人望?
可是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石咏反过来想,如果这根本就不是年羹尧本人所为,而是京里别的什么人,同样能接触到最新的战报,特意安排下这样说书先生……这又会是什么目的,打的什么主意?
石咏凝神反复思考,结果连讨赏钱的小童来到自己面前都不知道。宝玉没办法,从荷包里摸出一小块碎银子,扔在那小童手里的铜盆里,“当啷”一声。
石咏一惊而醒,赶紧对宝玉说:“该是我来才是!到此饮茶本就是我贺你高中。”他知道贾家非比寻常,不想在这种事上让宝玉破费。
宝玉连忙摇手:“石大哥体恤,我明白,都明白……”
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贵介公子了,贾琏不在,家中的庶务,他多少也都明白了些,包括刚才那一小块碎银子究竟能派什么用场——而他,也实在是窘迫了没有别的钱可以出手,才递出去的。
石咏定了定神,起身将两人的茶水和果子钱结了,然后又将自己的荷包硬送了给宝玉,又拍拍宝玉的肩膀,与他一起起身下楼。下楼的时候石咏对宝玉说:“放心吧,你们家,以后会渐渐缓过来的。”
两人到了楼下,各自告辞。宝玉自回荣府,其实原本家里人还托他向石咏打听一下贾珍与贾蓉的案子究竟何时能结,那两位迄今都还关在刑部大牢里,据说史鼐史鼎这两位也是一样。但是话到口边,宝玉自尊作祟,不好意思告诉石咏。
石咏将将走到椿树胡同口,一拍后脑,才想起来忘了告诉宝玉,至于宁府、史侯两家,上头已经透出话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流刑怕是免不了,唯一可做的或许是打点一二,不要流放到宁古塔这样的地方去。
他少不得又快步去追宝玉,追上将这话点透了,才转身回来,心里也暗暗感叹,这可不就是“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么。
*
这次说书先生的事情之后,石咏渐渐发现,京城里知晓年羹尧这般“光辉事迹”的人还真不少。不少人因为雍正对年羹尧一向推崇,便纷纷添油加醋地说年羹尧的好话。
也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比如十六阿哥,每每听说有人盛赞年羹尧的功业,十六阿哥就会忍不住冷嘲热讽一番:“每个月花五十万两银子的军饷,这还不算粮草,他不整点儿成绩出来,他好意思吗?”
石咏见人人谈论,原本也觉得没什么,可是后来,连石喻从景山官学那里回家,也会向兄长提起年羹尧。石家与年羹尧的关系盘根错节,也难怪石喻关心。
石咏开始总以为石喻是从师兄年熙那里打听得知年羹尧的消息的,心想哪也属寻常,毕竟年熙与年羹尧是父子连心。岂料听了石喻的解释,说这并不是,他是从景山官学的同学那里听说的消息。
石咏心想:年羹尧真是无处不在,群臣之中,市井之间,到处都是他的消息,如今连官学的学生也被这年大将军的“勇武”所洗脑,这位年大将军——他究竟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