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靖国法师
麟德殿在太液池西边,是大明宫内规制最大的宫殿之一,作为唐帝宴会场所,百官都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为荣。
武则天推开殿门,长长的影子没入那能坐三千人的大殿之中,站立于殿内的人身着素袍,蚕眉弯曲,秀目空灵如能洞察大千,犹如出世莲花超凡皆空,麟德殿内的金碧辉煌仿佛在他面前失了色彩,一切都归于那人手中菩提。
见到武则天进殿,那人刚想行跪拜之礼,却被武则天托住,反而一桩跪在那人身前。
“凡女武则天,参见慧云禅师。”武则天跪地就拜,心诚至极毫无做作之态。
慧云禅师继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法,慈悲济世,云游四海普度众生,法名远播,深得民间百姓敬重,所弘扬佛法门宗盛极一时,门下信徒不计其数,有两京之间,皆宗慧云之称。
可僧俗有别,即便慧云是得道高僧,也担不起当今太后的跪拜之礼。
“太后快快请起,愚僧乃空门之人,受不得太后纡尊降贵大礼。”
“凡女曾在感业寺削发为尼,晨钟暮鼓,常伴青灯两载有余,凡女远离尘世,一心向佛。”武则天伏地不起,“今日得见禅师,麟德殿上无太后,只有佛前座下弟子水静。”
“太后此言差矣。”
慧云拂袖,端跪于武则天面前,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神态安详瑞庆言道,佛经有载,相传佛陀在世时,托钵行化,遇一女孩与一班孩童堆沙嬉戏,女童从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世尊钵内一放。
世尊欣然接受她的沙土供养,大弟子舍利佛问世尊,为何让她胡闹,世尊笑言,此女与佛有缘,千百年后因缘成熟,将会在东震旦国掌权,与之种下善根,此女日后会护教传善,弘扬佛法。
“东震旦国就是当今的大唐,与世尊相遇女孩便是今日的太后,佛教讲因果轮回,果不其然如同世尊所言,太后庇佛、宣佛乃佛门幸事,太后无上功德,在愚僧眼中已是诸佛如来。”慧云禅师伸手平托起武则天,“弟子慧云岂敢受如来跪拜之礼。”
武则天也不再推诿,伸手也搀扶住慧云禅师,两人双双起身,虽贵为大唐太后,但在慧云面前神态谦恭。
“凡女资质浅钝,在感业寺潜心修佛才有此般境遇,又怎敢与诸佛如来并称,倒是禅师慧心不倦,畅说妙法,受万民敬仰,是为活世菩萨。”
“太后之言,愚僧怎担当得起。”
“遥想当年,先帝请禅师入宫,乘着肩舆入殿,住在宫内,朝夕问道,后先帝请禅师与道家高人论道,禅师在殿上怡神通窍,清辩若流,洋洋洒洒写下《破谬论》,禅师昔年逸秀潇洒之气,凡女至今还记忆犹新。”武则天请慧云禅师坐下,自己恭站一侧,“后来凡女有幸与先帝泰山封禅,获悉禅师在泰山灵寺清修,先帝不辞辛劳前去拜访,与禅师秉烛夜谈,可惜行程匆忙,那次凡女与禅师缘悭一面,回宫后每每想起懊悔之意溢于言表,近闻禅师入京,特命人请至宫中,还望禅师恕凡女唐突。”
慧云禅师不卑不亢:“太后大施礼数,老僧受宠若惊,何来唐突一说。”
“冒昧请禅师入宫,一来凡女想听禅师指点辩经论佛,二来……”武则天稍作停顿,面泛忧色,“二来,凡女被一事所困,还想请禅师释惑。”
“老僧佛礼浅薄又岂敢指点太后,若太后心有所困,不妨一说,老僧愿与太后推敲。”
武则天负手身后,来回踱步片刻:“不知禅师可听闻“六梵天主”降世一事?”
慧云禅师豁然一笑:“原来太后是被此事所困,那六梵天主乃是欲界天魔之首,故称魔佛,六欲天诸佛中,天魔波旬法力为第一,麾下魔军八十亿众,欲来坏佛,极尽威吓利诱、诓瞒误导之能事,逆佛乱僧是为极恶。”
“想必禅师也有耳闻,六梵天主诞辰之日,天现血月,坊间百姓流传六梵天主将降世。”武则天神色凝重,迟疑不决说道,“还有好事之徒妄言,我便是六梵天主转世,以至于如今民间流言四起,朝局也动荡不安,而且愈传愈烈不可收拾,凡女心有迷障,望禅师点拨。”
慧云禅师拈须大笑,笑声在空旷的殿内久久回荡。
“老僧敢问太后一句,太后是想成佛还是想入魔?”
武则天一愣:“凡女不明禅师所言。”
“天魔波旬在六欲天掌爱欲、爱念、爱乐三恶欲,因佛法皆空,不沾心欲,令波旬忧愁烦恼故而乱佛。”慧云禅师泰然自若说道,“太后若心有欲望,便是入魔,若心无杂念,便能开心见佛,这佛魔之辩,全在太后一念之间。”
“凡女一心向佛,惟愿早证菩提,往生极乐,可身在尘世,难免受杂念纷扰,近来凡女礼佛也诸多不顺。”
“见一切相皆为非相,万物皆为虚无,唯有破一切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慧云禅师端然不动说道,“在老僧看来,太后并不是六梵天主,而是那些诽谤诋毁之徒,才是扰乱太后的魔王,世尊入道皆要受诸多困扰,极乐之路定有险阻,太后何不将此困当成一次磨砺,只要太后心无魔障,坚定心智,摒除杂念方可证佛。”
武则天若有所思点头,但还是忧心忡忡:“世人传我是六梵天主降世,凡女是担心有别有用心之人,借此事祸及天下苍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云禅师道出禅机,悠闲自得说道,“太后被本无的事困扰,岂不是更中了他人误导,何不笑看风云,不动无为。”
武则天听完低头细想,顿时豁然开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在心中,世间万物皆是佛语,凡女眼中只有空相,心中无佛又岂能见佛。”武则天畅然一笑,“幸得禅师点化,凡女才悟解其旨。”
惠云禅师宣了一声佛号:“佛渡有缘人,是太后目及四方,不点自通,自行参悟佛理。”
“禅师佛法高深,凡女还有一事请教。”武则天诚心问道,“当年凡女在感业寺,曾拜读梵文经藏《大云经》三十三卷,却不知此经由来。”
“释迦摩尼涅槃之后一百年,龙树菩萨在雪山塔中听一位老比丘传经,龙树虽诚心证佛,但仍未参悟佛法的奥义,因此他就在房中静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慧云禅师额首说道,“大龙菩萨被其佛心所感化,带他到海中龙宫,并将诸部深奥的经典传授给他。后来,龙树菩萨终于参佛悟道,创建了中观学派,并著下传世巨典《大云经》。”
“《大云经》义理深邃,凡女天资钝拙,难明其中佛法,禅师说理通透,还请禅师为凡女讲经。”
“《大云经》乃是小乘佛法,以十二因缘为中心,宣扬业感缘起,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不为假象所惑,摆脱束缚把握佛法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其中便有……”
“禅师。”武则天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出言打断慧云,意味深长问道,“凡女在《大云经》中有阅到净光天女尊佛的事,还请禅师诠释。”
慧云禅师心中骤然一惊,面泛难色似有难言之隐。
武则天背手笑问:“凡女愿闻其详。”
慧云迟疑少许才沉声道:“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涅盘经,由此因缘释迦佛在世时生为净光天女,再次听闻佛法深义。
后世舍天身,生为女人成为国王,得到转轮王统领疆土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成为优婆夷,教化所属的城乡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种邪见异见,作菩萨事业。”
“甚好,甚好。”武则天听闻后大喜过望,“禅师通晓佛理,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如今民生不稳,哀声四起,想恳请禅师留在京城,不辞劳瘁开坛传经,福泽万民造福天下,其功无量。”
“太后心怀苍生,弘扬佛法已是无量寿佛,老僧云游四海正是为了慈悲济世,普度众生,太后所令,老僧责无旁贷,出宫后便效仿先贤高僧,请出《华严经》传讲。”
“《华严经》译本众多,佛理杂陈,加之已有数位高僧疏解,各有论理相持不下,百姓恐难参悟其中佛法玄妙。”武则天来回走动几步,停在慧云身前,“凡女见《大云经》义理通达,明心见性,能哀民安乐,诸众生故,禅师不妨就拜请此经。”
慧云手中念珠骤停:“太后,《大云经》乃集大成之作的无上宝典,其中佛法十八种观,令诸法空,悟者方可证金刚正果,但老僧担心,有智慧不觉者,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反堕魔道。”
“无碍,禅师有般若智慧,定能真俗圆融,教化万民。”武则天主意已定,不等慧云再说下去,对大殿外高呼一声。“来人!”
久候在殿外的宦官抬上被黄绸覆盖的木架,武则天亲手揭开,架上是一根禅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禅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
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三枚。
禅定的慧云见到这把锡杖都为之一动。
“禅师,当年先帝在泰山曾赐你红锦金丝袈裟,今日凡女就以此杖相赠。”
“太后万万不可,老僧怎敢居拿此杖。”
“禅师广修多闻,圣德忍慧,凡女特命人为禅师打造,放眼天下,能持此杖者唯有禅师一人。”武则天双袖一挥,拿起锡杖,双手送到慧云面前,“佛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持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难不成禅师不听佛言。”
慧云禅师连忙起身跪接:“慧云谨遵太后佛意。”
武则天威仪必毕现,朗声道:“慧云听旨。”
慧云禅师稽首伏地。
“佛徒慧云,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志趣涅槃,智慧成就,故尊为靖国大法师,赐真身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诏入广兴寺,开讲《大云经》,广布慈悲。”
慧云迟疑不语,在心中暗暗长叹一声,无奈伸手接过锡杖:“慧云领旨。”
“大法师快快请起。”武则天恩威并重,上前扶起慧云,“凡女还下令,择良辰吉日,在广兴寺展出先帝所赐你的红锦金丝袈裟与这枚金花锡杖,让天下百姓都来敬拜,以此彰显法师圣德高功。”
慧云起身荣辱不惊说道:“慧云愧受太后圣恩,太后佛德无边,是为在世弥勒佛。”
武则天听到这句在世佛陀,掩不住心中喜悦,也不再多言,命宦官送慧云出宫。
慧云持杖走到殿门,回头看了一眼背身独立于殿中的武则天,光影从殿门照射进来,武则天被拉长的身影一直蔓延竖立,映照在殿壁上有些扭曲。
慧云眉目间泛起一丝霜色,嘴角蠕动几下,似乎有话想说,但终究还是没有开口,轻叹一声迈出麟德殿。
武则天推开殿门,长长的影子没入那能坐三千人的大殿之中,站立于殿内的人身着素袍,蚕眉弯曲,秀目空灵如能洞察大千,犹如出世莲花超凡皆空,麟德殿内的金碧辉煌仿佛在他面前失了色彩,一切都归于那人手中菩提。
见到武则天进殿,那人刚想行跪拜之礼,却被武则天托住,反而一桩跪在那人身前。
“凡女武则天,参见慧云禅师。”武则天跪地就拜,心诚至极毫无做作之态。
慧云禅师继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法,慈悲济世,云游四海普度众生,法名远播,深得民间百姓敬重,所弘扬佛法门宗盛极一时,门下信徒不计其数,有两京之间,皆宗慧云之称。
可僧俗有别,即便慧云是得道高僧,也担不起当今太后的跪拜之礼。
“太后快快请起,愚僧乃空门之人,受不得太后纡尊降贵大礼。”
“凡女曾在感业寺削发为尼,晨钟暮鼓,常伴青灯两载有余,凡女远离尘世,一心向佛。”武则天伏地不起,“今日得见禅师,麟德殿上无太后,只有佛前座下弟子水静。”
“太后此言差矣。”
慧云拂袖,端跪于武则天面前,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神态安详瑞庆言道,佛经有载,相传佛陀在世时,托钵行化,遇一女孩与一班孩童堆沙嬉戏,女童从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世尊钵内一放。
世尊欣然接受她的沙土供养,大弟子舍利佛问世尊,为何让她胡闹,世尊笑言,此女与佛有缘,千百年后因缘成熟,将会在东震旦国掌权,与之种下善根,此女日后会护教传善,弘扬佛法。
“东震旦国就是当今的大唐,与世尊相遇女孩便是今日的太后,佛教讲因果轮回,果不其然如同世尊所言,太后庇佛、宣佛乃佛门幸事,太后无上功德,在愚僧眼中已是诸佛如来。”慧云禅师伸手平托起武则天,“弟子慧云岂敢受如来跪拜之礼。”
武则天也不再推诿,伸手也搀扶住慧云禅师,两人双双起身,虽贵为大唐太后,但在慧云面前神态谦恭。
“凡女资质浅钝,在感业寺潜心修佛才有此般境遇,又怎敢与诸佛如来并称,倒是禅师慧心不倦,畅说妙法,受万民敬仰,是为活世菩萨。”
“太后之言,愚僧怎担当得起。”
“遥想当年,先帝请禅师入宫,乘着肩舆入殿,住在宫内,朝夕问道,后先帝请禅师与道家高人论道,禅师在殿上怡神通窍,清辩若流,洋洋洒洒写下《破谬论》,禅师昔年逸秀潇洒之气,凡女至今还记忆犹新。”武则天请慧云禅师坐下,自己恭站一侧,“后来凡女有幸与先帝泰山封禅,获悉禅师在泰山灵寺清修,先帝不辞辛劳前去拜访,与禅师秉烛夜谈,可惜行程匆忙,那次凡女与禅师缘悭一面,回宫后每每想起懊悔之意溢于言表,近闻禅师入京,特命人请至宫中,还望禅师恕凡女唐突。”
慧云禅师不卑不亢:“太后大施礼数,老僧受宠若惊,何来唐突一说。”
“冒昧请禅师入宫,一来凡女想听禅师指点辩经论佛,二来……”武则天稍作停顿,面泛忧色,“二来,凡女被一事所困,还想请禅师释惑。”
“老僧佛礼浅薄又岂敢指点太后,若太后心有所困,不妨一说,老僧愿与太后推敲。”
武则天负手身后,来回踱步片刻:“不知禅师可听闻“六梵天主”降世一事?”
慧云禅师豁然一笑:“原来太后是被此事所困,那六梵天主乃是欲界天魔之首,故称魔佛,六欲天诸佛中,天魔波旬法力为第一,麾下魔军八十亿众,欲来坏佛,极尽威吓利诱、诓瞒误导之能事,逆佛乱僧是为极恶。”
“想必禅师也有耳闻,六梵天主诞辰之日,天现血月,坊间百姓流传六梵天主将降世。”武则天神色凝重,迟疑不决说道,“还有好事之徒妄言,我便是六梵天主转世,以至于如今民间流言四起,朝局也动荡不安,而且愈传愈烈不可收拾,凡女心有迷障,望禅师点拨。”
慧云禅师拈须大笑,笑声在空旷的殿内久久回荡。
“老僧敢问太后一句,太后是想成佛还是想入魔?”
武则天一愣:“凡女不明禅师所言。”
“天魔波旬在六欲天掌爱欲、爱念、爱乐三恶欲,因佛法皆空,不沾心欲,令波旬忧愁烦恼故而乱佛。”慧云禅师泰然自若说道,“太后若心有欲望,便是入魔,若心无杂念,便能开心见佛,这佛魔之辩,全在太后一念之间。”
“凡女一心向佛,惟愿早证菩提,往生极乐,可身在尘世,难免受杂念纷扰,近来凡女礼佛也诸多不顺。”
“见一切相皆为非相,万物皆为虚无,唯有破一切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慧云禅师端然不动说道,“在老僧看来,太后并不是六梵天主,而是那些诽谤诋毁之徒,才是扰乱太后的魔王,世尊入道皆要受诸多困扰,极乐之路定有险阻,太后何不将此困当成一次磨砺,只要太后心无魔障,坚定心智,摒除杂念方可证佛。”
武则天若有所思点头,但还是忧心忡忡:“世人传我是六梵天主降世,凡女是担心有别有用心之人,借此事祸及天下苍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云禅师道出禅机,悠闲自得说道,“太后被本无的事困扰,岂不是更中了他人误导,何不笑看风云,不动无为。”
武则天听完低头细想,顿时豁然开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在心中,世间万物皆是佛语,凡女眼中只有空相,心中无佛又岂能见佛。”武则天畅然一笑,“幸得禅师点化,凡女才悟解其旨。”
惠云禅师宣了一声佛号:“佛渡有缘人,是太后目及四方,不点自通,自行参悟佛理。”
“禅师佛法高深,凡女还有一事请教。”武则天诚心问道,“当年凡女在感业寺,曾拜读梵文经藏《大云经》三十三卷,却不知此经由来。”
“释迦摩尼涅槃之后一百年,龙树菩萨在雪山塔中听一位老比丘传经,龙树虽诚心证佛,但仍未参悟佛法的奥义,因此他就在房中静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慧云禅师额首说道,“大龙菩萨被其佛心所感化,带他到海中龙宫,并将诸部深奥的经典传授给他。后来,龙树菩萨终于参佛悟道,创建了中观学派,并著下传世巨典《大云经》。”
“《大云经》义理深邃,凡女天资钝拙,难明其中佛法,禅师说理通透,还请禅师为凡女讲经。”
“《大云经》乃是小乘佛法,以十二因缘为中心,宣扬业感缘起,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不为假象所惑,摆脱束缚把握佛法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其中便有……”
“禅师。”武则天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出言打断慧云,意味深长问道,“凡女在《大云经》中有阅到净光天女尊佛的事,还请禅师诠释。”
慧云禅师心中骤然一惊,面泛难色似有难言之隐。
武则天背手笑问:“凡女愿闻其详。”
慧云迟疑少许才沉声道:“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涅盘经,由此因缘释迦佛在世时生为净光天女,再次听闻佛法深义。
后世舍天身,生为女人成为国王,得到转轮王统领疆土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成为优婆夷,教化所属的城乡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种邪见异见,作菩萨事业。”
“甚好,甚好。”武则天听闻后大喜过望,“禅师通晓佛理,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如今民生不稳,哀声四起,想恳请禅师留在京城,不辞劳瘁开坛传经,福泽万民造福天下,其功无量。”
“太后心怀苍生,弘扬佛法已是无量寿佛,老僧云游四海正是为了慈悲济世,普度众生,太后所令,老僧责无旁贷,出宫后便效仿先贤高僧,请出《华严经》传讲。”
“《华严经》译本众多,佛理杂陈,加之已有数位高僧疏解,各有论理相持不下,百姓恐难参悟其中佛法玄妙。”武则天来回走动几步,停在慧云身前,“凡女见《大云经》义理通达,明心见性,能哀民安乐,诸众生故,禅师不妨就拜请此经。”
慧云手中念珠骤停:“太后,《大云经》乃集大成之作的无上宝典,其中佛法十八种观,令诸法空,悟者方可证金刚正果,但老僧担心,有智慧不觉者,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反堕魔道。”
“无碍,禅师有般若智慧,定能真俗圆融,教化万民。”武则天主意已定,不等慧云再说下去,对大殿外高呼一声。“来人!”
久候在殿外的宦官抬上被黄绸覆盖的木架,武则天亲手揭开,架上是一根禅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禅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
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三枚。
禅定的慧云见到这把锡杖都为之一动。
“禅师,当年先帝在泰山曾赐你红锦金丝袈裟,今日凡女就以此杖相赠。”
“太后万万不可,老僧怎敢居拿此杖。”
“禅师广修多闻,圣德忍慧,凡女特命人为禅师打造,放眼天下,能持此杖者唯有禅师一人。”武则天双袖一挥,拿起锡杖,双手送到慧云面前,“佛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持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难不成禅师不听佛言。”
慧云禅师连忙起身跪接:“慧云谨遵太后佛意。”
武则天威仪必毕现,朗声道:“慧云听旨。”
慧云禅师稽首伏地。
“佛徒慧云,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志趣涅槃,智慧成就,故尊为靖国大法师,赐真身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诏入广兴寺,开讲《大云经》,广布慈悲。”
慧云迟疑不语,在心中暗暗长叹一声,无奈伸手接过锡杖:“慧云领旨。”
“大法师快快请起。”武则天恩威并重,上前扶起慧云,“凡女还下令,择良辰吉日,在广兴寺展出先帝所赐你的红锦金丝袈裟与这枚金花锡杖,让天下百姓都来敬拜,以此彰显法师圣德高功。”
慧云起身荣辱不惊说道:“慧云愧受太后圣恩,太后佛德无边,是为在世弥勒佛。”
武则天听到这句在世佛陀,掩不住心中喜悦,也不再多言,命宦官送慧云出宫。
慧云持杖走到殿门,回头看了一眼背身独立于殿中的武则天,光影从殿门照射进来,武则天被拉长的身影一直蔓延竖立,映照在殿壁上有些扭曲。
慧云眉目间泛起一丝霜色,嘴角蠕动几下,似乎有话想说,但终究还是没有开口,轻叹一声迈出麟德殿。